时间: 2025-04-26 10:3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0:35
“其道亡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那条路已经无法通行”。其中,“其道”指的是某条道路,“亡”表示“失去”或“不存在”,“繇”通“由”,意为“通过”或“通行”。整体含义是指某条道路已经无法通行,比喻事情无法继续进行或无法实现。
在文学作品中,“其道亡繇”常用来形容某种方法或途径已经失效,或者某种理想无法实现。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哲学或政治学中,可能会用来讨论某些理论或政策的失效。
“其道亡繇”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其道亡繇”常用来形容时代变迁或社会变革中的某些传统或旧有方式的失效。它反映了人们对变革的认知和对传统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遗憾,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无法逆转或改变的局面。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历史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些传统*俗或旧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失效,例如,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已经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取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其道亡繇”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古道悠悠今何在,
其道亡繇梦已空。
电子讯息传千里,
书信情深难再逢。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条荒废的古道,两旁是枯萎的树木和破败的景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荒凉道路的声音,或者是远处传来的模糊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road is closed”或“no way through”,但这些表达没有“其道亡繇”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和历史意义。
“其道亡繇”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也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
1.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
3.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4.
【繇】
古时占卜的文辞。 同: 籀
【引证】
《左传·闵公二年》-成风闻成季之繇。
【组词】
繇词、 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