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1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11:26
戒律:指**、道德或法律中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或禁令,用以约束个人行为,通常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戒律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多用于**语境,后来扩展到法律和道德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广泛的行为规范。
在东方文化中,戒律常常与信仰紧密相关,如的“五戒”、“十戒”。在西方文化中,戒律更多与法律和道德规范相联系,如**教的“十诫”。
戒律一词往往给人以严肃、庄重的感觉,它代表着一种约束和规范,有时也让人感到压抑或束缚。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为自己设定过一些戒律,比如每天阅读一定时间,这些戒律帮助我形成了良好的学**惯。
在诗歌中,可以将戒律比喻为生活中的灯塔:
戒律如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在茫茫人海中,指引方向不迷失。
戒律可以联想到古老的经文、庄严的教堂或寺庙,以及诵经的声音,这些都给人以庄重和神圣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戒律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各异。例如,的戒律强调内心的净化,而教的戒律则更多关注行为的外在规范。
戒律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人类对自我约束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戒律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1.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
2.
【律】
(形声。从彳(chì),聿(yù)声。本义:法律;法令)。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引证】
《说文》-律,均布也。 、 《易师》-出以律。 、 《尔雅·释诂》-律,法也。 、 《汉书·高帝纪》-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 、 《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以律非故杀。
【组词】
律则、 律贯、 律科、 律度、 律纪、 律贯、 律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