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1:22
词汇“凭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凭应”的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依据某种条件或情况作出回应”。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其确切含义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由于“凭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案例较少。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情境,例如在描述一个人根据某种条件或情况作出反应时。
由于“凭应”不常见,以下示例句子可能需要创造性构思:
同义词:依据、根据、反应 反义词:无反应、无视
由于“凭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较少。它可能是由“凭”(依据)和“应”(回应)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依据某种条件作出回应。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凭应”可能被用来强调某种决策或行为的合理性,即基于某种条件或情况作出的回应是合理的。
由于“凭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它可能被视为一个描述性词汇,用于表达某种逻辑或理性的决策过程。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根据某种条件作出决策的情况,可以使用“凭应”来描述这一过程。例如,在工作中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相应的策略调整。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凭应”用于描述主角在关键时刻依据直觉或经验作出决策的情景,以此来展现角色的智慧和决断力。
由于“凭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在创作时,可以尝试将其与某种冷静、理性的决策过程相关联,例如通过描绘一个人在思考时的面部表情或环境背景。
由于“凭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凭应”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尽管它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学或专业领域中,它可能具有独特的表达价值。
1.
【凭】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恁,依也。 、 《三国演义》-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 、 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组词】
凭几、 凭肩、 凭脉
2.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