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9:57
词汇“上行手本”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特别是在官方文书或礼仪场合中使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上行手本”字面意思是指向上级或官方提交的书面报告或请求。在古代,这种文书通常是手写的,格式严谨,内容正式。
“上行手本”可能源自古代的文书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式的文书形式逐渐被更高效的公文系统所取代。
在古代**,上行手本是官僚体系中沟通上下级的重要工具,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和仪式感,以及官僚体系的繁文缛节。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文献时可能会遇到。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上行手本”来增强时代感,描绘古代官员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官员在书房中认真书写上行手本,四周是古朴的书架和文房四宝,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正式文书可能被称为“报告”、“请愿书”等,但具体的形式和用途可能有所不同。
“上行手本”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的文书制度和文化传统。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具有实用性,但作为文化知识的一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4.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