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5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52:11
揭竿四起: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举起竹竿,四处起义。基本含义是指人民因为不满现状或受到压迫,纷纷拿起武器反抗,形成*的起义或。
在文学作品中,“揭竿四起”常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或革命**,如《水浒传》中描述的梁山好汉起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集体反抗或抗议活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用于学术讨论,分析起义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影响。
同义词:起义、、造反、反抗 反义词**:顺从、屈服、投降、妥协
同义词中,“起义”和“**”更侧重于有组织的反抗,而“造反”和“反抗”则更强调对抗的行为。反义词则反映了接受现状或放弃抵抗的态度。
“揭竿四起”源自**古代的农民起义,特别是在秦末汉初的陈胜吴广起义中,农民们因无法忍受苛政,举起竹竿作为武器,四处起义。这个成语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用来泛指任何形式的群众反抗。
在文化中,“揭竿四起”常常与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民在历史上的抗争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气、牺牲和希望。它激发了我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历史课程时使用这个词汇,描述古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岁月里,揭竿四起,星火燎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想象一群人举着竹竿,高呼口号,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激昂的音乐和充满力量的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如“rise up”或“revolt”也有类似的含义,但“揭竿四起”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其在**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揭竿四起”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历史现象,也承载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普遍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传达深刻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然历代君人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无事,否则~矣。
1.
【揭】
标志。
【引证】
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
揭揭。
2.
【竿】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引证】
《说文》-竿,竹梃也。 、 《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 、 《管子》-禁藏母拊竿。 、 张衡《西京赋》-竿殳之所揘毕。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组词】
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 竿殳、 竿首、 竿头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