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2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6:17
“大逆无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行为极端违背道德和法律,是对极其严重的罪行的严厉谴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或法律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对国家、社会或他人造成极大伤害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大逆无道”常用于描述反面人物的恶劣行径,如背叛、谋反、残害忠良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行为的极度不满或愤怒。在法律或历史专业领域,它可能特指那些被法律明文规定为重罪的行为,如叛国罪、谋反罪等。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向极其恶劣的行为。反义词则强调正面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大逆无道”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在古代,“逆”指的是违背,“无道”则指没有道德。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极端恶劣行为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大逆无道”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它反映了社会对于维护秩序和道德的重视,以及对于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严厉谴责。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愤怒、厌恶和恐惧。它让人联想到那些破坏社会和谐、伤害无辜的恶劣行为,激发人们对于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它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遵守道德和法律,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大逆无道的阴影,悄然蔓延,吞噬着光明与希望。”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黑暗、阴森的场景,如破败的城堡、荒凉的战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脚步声、凄厉的呼喊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用“treason”或“atrocity”来表达类似的概念,但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大逆无道”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社会对于极端恶劣行为的谴责和对于道德法律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对于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昔以革命为~,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动念矣。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