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6:16
“八禽”一词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八种不同的鸟类或禽类动物。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会提到“八禽”作为某种分类或象征,但具体指哪些鸟类并不统一,可能因文献和语境而异。
在文学作品中,“八禽”可能被用作象征或比喻,代表多样性、和谐或某种特定的美德。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动物学或古代文献研究中,可能会更具体地讨论“八禽”所指的具体鸟类。
“八禽”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对鸟类的分类和象征意义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有所变化,具体指代的鸟类也可能有所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鸟类常常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如长寿、吉祥、爱情等。因此,“八禽”可能在某些文化或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提到“八禽”,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神秘和仪式感,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八禽”这个词汇,除非是在研究古代文献或参与特定的文化活动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八禽飞翔于古老的神话天空,每一片羽翼都承载着千年的秘密。”
想象一幅画面,八种不同颜色的鸟类在晨曦中飞翔,每一种鸟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和谐的乐章。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八禽”的概念,但类似的分类和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八禽”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使用都受到特定语境的限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的丰富性。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禽】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禽,走兽总名。 、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 《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 、 《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六禽。 、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 《三国志·华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汉·王充《论衡·遭虎》-虎亦诸禽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