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7:59
“借听于聋”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向聋人借听,即向听不见的人寻求听觉上的帮助。基本含义是指向无法提供帮助的人寻求帮助,比喻方法不当或对象选择错误,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方法不当、对象选择错误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做事不切实际或不考虑实际情况。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如果涉及到沟通或信息传递的失败,也可能被引用。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与“借听于聋”在表达方法不当或对象选择错误上有细微差别,但核心意义相似。
“借听于聋”这个词汇的词源不太明确,但它显然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富含哲理和教训。“借听于聋”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方法和对象选择的重视,强调了做事要切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沟通对象。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无奈和讽刺。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切实际的行为和无效的沟通,提醒我在做事时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对象的选择。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遇到过试图向一个对技术一无所知的高层管理者解释复杂技术问题的情景,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借听于聋”的无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借听于聋,风中絮语,无声的叹息,徒劳的呼唤。”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一个孤独的人在风中呼喊,但周围的人却听不见,这种场景充满了无奈和孤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eaching to the choir”或“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向不理解或不欣赏的人传达信息。
“借听于聋”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沟通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注意沟通的对象和方法,避免无效的努力。这个词汇虽然不常使用,但其深刻的含义值得我们深思。
1.
【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也。 、 《广韵》-借,假借也。 、 《晋书·阮裕传》-借无不给。 、 宋·王安石《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允修借书。 、 、 、
【组词】
求借、 挪借、 借当、 借当头、 借典
2.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聋】
(形声。从耳,龙声。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聋,无闻也。 、 《庄子·逍遥游》-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