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3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30:56
火耗:在古代中国,火耗是指官府在征收税银时,因熔炼银两过程中产生的损耗。这种损耗由纳税人承担,实际上是一种额外的税收。火耗后来也泛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损耗或额外费用。
火耗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特指熔炼银两时的损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泛指任何形式的损耗或额外费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火耗是官府征收税银时的一种隐性税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在现代社会,火耗的概念仍然存在,但更多地用于描述因管理或决策不善导致的损失。
火耗一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因为它通常与损失、额外负担和不公联系在一起。在个人层面,提到火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不必要的开支或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火耗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额外损失或费用。例如,装修房子时,可能会说“这次装修火耗了不少钱”,意指超出了预算。
在诗歌中,火耗可以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损失:
岁月如梭,火耗青春,
梦醒时分,空留余恨。
火耗可能让人联想到熔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以及金属熔化时的嘶嘶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都与损失和消耗有关。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例如,在英语中,可能用“loss”或“additional cost”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火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含义从特指熔炼银两的损耗扩展到泛指任何形式的损失或额外费用。在现代社会,火耗仍然是一个有用的词汇,用于描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额外损失。了解火耗的词源和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耗】
(形声。从耒(lěi),毛声。本义:一种稻子)。
消息;音信。
【引证】
李商隐《即日》-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组词】
耗音、 耗问、 耗息、 恶耗,凶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