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3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34:34
词汇“出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出捐”字面意思是指捐出、捐献。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指个人或团体将财物、物资等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或公共事业。
由于“出捐”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历史语境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述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或古籍整理中,可能会提及这一词汇。
“出捐”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出”表示向外、出去,“捐”表示放弃、给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古代社会,出捐行为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某些历史时期,出捐行为可能受到政府的鼓励或表彰。
提及“出捐”,可能会联想到慷慨、无私、奉献等正面情感。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慈善行为的认同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虽然“出捐”这一词汇不常用,但其概念仍然存在。例如,个人或企业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支持慈善事业,这些行为本质上与“出捐”相符。
在创作中,可以将“出捐”融入诗歌或故事,描述一个角色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形象,以此传达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乡绅在灾荒时期出捐粮米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历史感和责任感。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温暖、鼓舞人心的旋律,来表达出捐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捐献行为都有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英文中的“donate”、“contribute”等词汇,都与“出捐”有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出捐”这一词汇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在价值。这一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所代表的慷慨和奉献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推崇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