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5:40
词汇“波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书法和文学领域。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波磔”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波磔”一词源自古代书法术语,指的是书法中笔画的一种形态,特指笔画末端向外扩展的波状形态。在书法中,波磔常用来形容隶书或楷书中横画的末端,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动感。
在文学作品中,“波磔”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具有波动或起伏的形态,如形容水波、山峦等自然景观的起伏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专业。
“波磔”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书法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书法和文学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而“波磔”作为书法术语,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精细和美感。
“波磔”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典、优雅的感觉,联想到书法艺术的美感和历史的厚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波磔”这个词汇,但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会注意到作品中波磔的处理,体会书法家的技艺和情感表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川波磔间,岁月静好,墨香流转。”
结合书法作品的图片,可以直观地看到波磔的形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书法家挥毫泼墨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而有力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波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书法笔画的形态来传达相似的概念。
“波磔”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书法艺术的精细之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1.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
2.
【磔】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引证】
《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磔,辜也。 、 《广雅》-磔,张也。 、 《礼记·月令》。注:“攘也。”-旁磔。 、 《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祭风曰磔。 、 《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季春之月]九门磔攘。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引证】
《阅微草堂笔记》-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