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08
“入乡问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进入一个新的地方后,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当地的*俗和风俗。这个成语强调了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入乡问俗”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句话强调了进入不同环境时应了解和遵守当地的规则和*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被简化为“入乡问俗”,成为表达适应新环境和尊重当地文化的一种常用说法。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和适应当地俗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人重视和谐与适应性的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开放和尊重的情感反应。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新环境时,应保持谦逊和学*的态度。
在旅行或搬到新地方时,我总是尝试遵循“入乡问俗”的原则,这帮助我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并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将“入乡问俗”融入描述旅行的诗句中,如:“踏遍千山万水,入乡问俗心自宽。”
想象一个旅行者在异国他乡,通过观察和询问当地人了解*俗的场景,这种视觉联想可以与探索和好奇的音乐相结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这表达了同样的适应和尊重当地文化的概念。
“入乡问俗”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适应新环境的建议,更是一种文化尊重和开放心态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相处。
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