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5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53:53
“入不支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收入不足以支付支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财务状况紧张,经济上出现困难。
在文学作品中,“入不支出”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家庭或个人的经济困境,增强故事的现实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自己的财务状况,或者评论他人的经济问题。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财务管理,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人或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
“入不支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入”(收入)和“支出”(支出)两个词组成,表达的是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在古代,这个成语可能更多用于描述国家的财政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扩大到了个人和企业的财务分析中。
在**文化中,节俭是一种美德,因此“入不支出”常常被视为一种需要避免的状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财务稳定和可持续性的重视。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经济压力和不安。它可能引发对财务规划和节俭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目睹朋友因为不合理的消费*惯而陷入入不支出的境地,这让我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和预算规划。
在诗歌中,可以将“入不支出”融入对现代生活压力的描绘:
城市的灯火,闪烁着金钱的光芒,
人们在追逐,却不知入不支出的哀伤。
视觉上,“入不支出”可能让人联想到堆积的账单和空荡的钱包。听觉上,可能是计算器按键的声音,或者是财务顾问的严肃谈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ving beyond one's means”或“spending more than one earns”,它们传达了相似的经济困境概念。
“入不支出”这个成语简洁地表达了财务困境的概念,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经济问题,对于个人的财务规划和风险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入少出多,往往例于常赋之外,多收加耗,重折价钱,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