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2:54
词汇“据义履方”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据”、“义”、“履”、“方”。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据义履方”字面意思是指依据正义行事,遵循正确的方向。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行动时要坚持正义和正确的原则。
“据义履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调正义和方向的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据义履方”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道德评价意义,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坚持正义和原则的人。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正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难和诱惑面前依然坚持自己原则的人,这种坚持和勇气是值得尊敬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在教学和生活中始终坚持据义履方,这种正直和原则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风雨中坚守,据义履方,
不为浮华所动,心似磐石。
当我想到“据义履方”时,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位坚定的人物形象,站在正义的一边,背景可能是庄严的法庭或宁静的书房。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ck to one's principles”或“adhere to justi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意义是相似的。
通过对“据义履方”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坚持正义和原则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传达正直和坚定的态度。
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
1.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3.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4.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