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8:42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中央官学,也是最高学府,主要负责教育贵族子弟和选拔官员。它的字面意思是“国家的儿子的监视所”,体现了其作为国家培养未来官员和士人的重要机构。
国子监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学制度,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后经历代发展,成为唐代至清代的重要教育机构。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国子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国子监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传承和政治选拔的重要场所。它体现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官僚体系的依赖。
国子监让人联想到古代士人的勤奋学*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僚文化。
在参观北京国子监博物馆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教育的严谨和士人的精神风貌。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子监作为背景,描绘古代士人的学*生活和理想追求。
通过观看国子监的古建筑和听古代学堂的诵读声,可以感受到古代教育的氛围和士人的精神世界。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教育机构如欧洲的大学,也有着类似的功能和地位,但具体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国子监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象征,不仅体现了古代的教育理念和官僚制度,也对我理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国子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3.
【监】
借鉴。
【引证】
《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 《荀子·解蔽》-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