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0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07:33
响震失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大到足以使周围的人或事物失去原有的颜色或状态。基本含义是指某种声音或**非常惊人或震撼,以至于引起周围人的极大反应,甚至改变了他们的表情或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响震失色 常用来形容巨大的声响或突如其来的**,如战争的炮火、自然灾害的爆发等,使得人们惊慌失措,面色苍白。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引起极大震惊或恐慌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地震学等,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技术或现象。
同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如“惊天动地”强调**的巨大影响,“震撼人心”侧重于情感上的冲击,而“惊心动魄”则更多描述紧张刺激的感受。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响震失色”相反的平静或无动于衷的状态。
响震失色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形象化表达方式,通过具体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来传达抽象的情感或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震撼场景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响震失色 常与自然灾害、战争等重大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这些的恐惧和敬畏。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突发新闻或对公众情绪的影响。
响震失色 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和紧张感,联想到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无法控制的危机感。它激发的是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安全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响震失色 可能与某些突发的紧急情况相关,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这些经历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雷声响震失色,星辰隐匿,大地颤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雷暴的画面,闪电划破夜空,雷声隆隆,人们惊恐的表情。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激烈的交响乐片段,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hunderstruck" 或 "stunned into silence",这些表达也传达了类似的震撼和惊恐的情感。
响震失色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描绘了声音的震撼,更传达了*对人们心理的深远影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权以示群下,莫不震响失色。
1.
【响】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響,声也。 、 《剧秦美新》-炎光飞响。 、 《史晨奏铭》-黄玉响应。 、 《易·系辞》-其受命也如响。 、 《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汉·贾谊《过秦论上》-云集响应。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组词】
响臻、 响彻;响效
2.
【震】
(形声。从雨,辰声。雷、雨常常并作,故从雨。本义:雷,疾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震,劈历振物者。 、 《春秋》。孔颖达疏:“何休云:震,雷也。电,霆也。”。-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组词】
震震、 震厉、 震霆、 震雷、 震响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