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4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46:31
理正词直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理由正当,言辞直率”。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说话或写作时,内容要有正当的理由,表达要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在文学作品中,理正词直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言谈举止,如某人物在辩论或陈述观点时,逻辑清晰,言辞直接。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说话直爽,不绕弯子。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论点的合理性和表达的直接性。
同义词:直言不讳、直抒胸臆、直截了当 反义词:拐弯抹角、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理正词直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于对言辞和逻辑的追求。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强调言辞的正当性和直接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直率和正当性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理正词直** 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言辞的正当性和直接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需要清晰表达观点和立场的场合。
理正词直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直、坦率的印象,让人联想到那些敢于直言、不畏权势的人物。在情感上,它传递出一种坚定和自信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在课堂上总是理正词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有时会引起争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理正词直如剑锋,
言辞犀利破迷蒙。
心怀正义不畏惧,
直抒胸臆显英雄。
理正词直 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位坚定的人物,站在高处,面对众人,声音洪亮,言辞直接,形象鲜明。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位身着正装的人物,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peak one's mind" 或 "say it as it is",强调的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绕弯子。
理正词直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有正当的理由,并且要直接、清晰。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沟通,还能树立个人的正直形象。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个人表达中的重要性。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3.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
4.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