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0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06:18
“忍无可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忍受已经到了极限,无法再忍受下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对于某种情况或行为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即将爆发或采取行动。
在文学作品中,“忍无可忍”常用于描述主人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压迫或不公后,最终决定反抗或采取行动的情节。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承受压力后的心理状态。
“忍无可忍”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忍耐”这一概念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忍耐的极限——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忍耐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忍无可忍”则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忍耐是有极限的。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常用来描述个体在面对不公或压迫时的反应,反映了社会正义和个人权益的观念。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通常与愤怒、失望和决心相关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长期压抑后的爆发,或者是对于不公的坚决反抗。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自己在面对某些不公或压力时的感受。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可能会感到“忍无可忍”。
在诗歌中,可以将“忍无可忍”融入描述一个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意象中:
在无尽的黑夜中,他忍无可忍, 终于点燃了心中的火焰, 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压抑的环境中,表情坚定,准备采取行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音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爆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或“had enough”,它们都表达了忍耐的极限。
“忍无可忍”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忍耐的美德,也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忍耐是有极限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
他在~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
1.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可】
4.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