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1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19:42
故杀:在法律术语中,“故杀”指的是故意杀人,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这个词强调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性。
“故杀”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故”意为故意,“杀”意为杀害。在古代法律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唐律疏议》中就有关于故杀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法律术语中保持了其精确性和专业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杀人被视为极其严重的罪行,而故杀更是被视为道德败坏和法律不容的行为。在现代社会,故杀作为法律术语,体现了法律对故意犯罪行为的严厉态度。
“故杀”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冷酷和残忍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犯罪、暴力和道德沦丧。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正义、惩罚和道德选择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直接使用“故杀”这个词,但在讨论法律案件或犯罪小说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情节和角色行为。
在创作中,可以将“故杀”作为一个强烈的情节元素,用以展现角色的复杂心理和道德冲突,例如在短篇小说中描述一个角色如何在道德和生存之间做出选择。
在英语中,“故杀”可以对应为“premeditated murder”或“intentional homicide”,这些词汇同样强调了行为人的预谋和故意。
“故杀”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其精确性和专业性使其在法律领域中不可或缺。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更加准确和专业。同时,这个词也提醒我们法律对故意犯罪行为的严厉态度,以及社会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1.
【故】
(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故,使为之也。 、 《易·系辞传》-又明于忧患与故。 、 《礼记·礼运》-则是无故。 、 《国语·楚语》-夫有其故。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组词】
借故、 无故
2.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