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2:29
“浪狗”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流浪狗,即没有固定主人、在街头流浪的狗。这些狗可能因为被遗弃、走失或出生在街头而成为流浪动物。
在文学作品中,“浪狗”可能被用来象征孤独、无助或社会边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同情或厌恶的情感色彩,取决于说话者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动物保护和公共卫生,“浪狗”可能涉及到流浪动物管理、狂犬病防控等话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而反义词则强调了有主和无主的区别。
“浪狗”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浪”(流浪)和“狗”组成。在语言中的变化不大,主要是在社会对流浪动物态度的变化下,这个词汇的情感色彩有所波动。
在**,流浪狗问题与城市化、人口流动、宠物文化等因素有关。社会对流浪狗的态度从忽视到关注,再到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救助和控制,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浪狗”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饥饿和危险。它可能引发同情心,也可能唤起对公共卫生和安全的担忧。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流浪狗,有的可能是友好的,有的可能是警惕的。这些经历可能影响个人对流浪动物的态度和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将“浪狗”作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情感层面:
街头浪狗,无家可归,
夜幕下,寻找一丝温暖。
城市的冷漠,人心的距离,
它们,只是渴望一个拥抱。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瘦弱的流浪狗在垃圾堆中寻找食物;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悲伤的旋律来表达流浪狗的孤独和无助。
在不同文化中,流浪狗的问题普遍存在,但处理方式和公众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西方国家,流浪狗可能更多地被视为需要救助的动物,而在某些亚洲国家,流浪狗可能更多地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
“浪狗”这个词汇不仅指代了流浪狗这一现象,也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动物福利、城市管理和社会责任等话题。
1.
【浪】
波浪,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
【引证】
《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浪涌。 、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左思《魏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
【组词】
风浪、 激浪、 浪波、 浪淘淘
放荡;放纵。
【引证】
《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
【组词】
浪弟子、 浪事、 浪荡鬼
2.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