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2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24:50
“毕罗”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梵语“Pitaka”,意指经典中的“藏”,即佛经的总集。在中,“毕罗”通常指的是三藏,即律藏(Vinaya Pitaka)、经藏(Sutta Pitaka)和论藏(Abhidhamma Pitaka)。
在语境中,“毕罗”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指代经典。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象征智慧、知识或的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或哲学话题时。
“毕罗”源自梵语“Pitaka”,在传入后,这个词被汉语吸收并保留了其原始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汉语中的使用主要局限于**领域。
在*文化中,“毕罗”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佛陀教诲的集合,是修行者学和实践的基础。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不太为人所知,除非是在**或学术圈内。
“毕罗”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深奥的哲学、**的庄严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智慧和精神成长的向往。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参与过*相关的学或活动,可能会遇到“毕罗”这个词,并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毕罗”融入到对智慧和知识的赞美中:
毕罗之光,照亮心田, 智慧之海,深不可测。 佛陀教诲,流传千古, 修行之路,由此启程。
结合寺庙的图片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毕罗”的视觉和听觉联想,感受到**的庄严和宁静。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Pitaka”直接被使用,而在其他**传播的国家,如日本(ピタカ)和韩国(피타카),这个词也被保留并使用。
“毕罗”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意义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文化和社会的深层含义。通过对“毕罗”的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哲学和**实践,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视野。
1.
【毕】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端象网形,下端是柄,古时用以捕捉鸟兽、老鼠之类的器具。金文又在上面加个“田”,意思是田猎所用的网。本义: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畢,田网也。 、 《国语·齐语》。注:“掩雉兔之网。”-田守毕弋。 、 《汉书·扬雄传》-其余荷垂天之毕。 、 《论衡·偶会》-耒遭民田之毕。
【组词】
毕戈
2.
【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网中有隹,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mì),表示结网所用的材料。本义: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罗,以丝罟鸟也。 、 《诗·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 《韩非子·难三》-以天下为这罗,则雀不失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组词】
罗尉、 罗落、 罗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