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5:4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5:48:03
“拙手钝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手脚不灵活,动作笨拙。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做事情不够熟练,动作迟缓,缺乏技巧和效率。
“拙手钝脚”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拙”和“钝”两个形容词组成,分别修饰“手”和“脚”,形成一个描述性的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用以形容人的动作不灵活。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新手或不擅长某项活动的人。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技能和熟练度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轻松幽默的情感,常用于自嘲或善意地嘲笑他人。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努力但不够熟练的可爱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在学新技能时的笨拙表现,比如学滑冰时总是摔倒,朋友们就会笑着说我“拙手钝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拙手钝脚踏雪行, 笑看梅花傲霜凝。 虽不灵巧心自明, 一步一印皆真情。”
想象一个新手在尝试滑冰,笨拙地摔倒又爬起,周围人的笑声和鼓励声,形成一幅温馨而幽默的画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umsy”或“awkward”,用来形容人的动作不协调或笨拙。
“拙手钝脚”这个成语简洁而形象地描述了人的不熟练状态,它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1.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钝】
(形声。从金,屯声。本义:不锋利)。
同本义。
【引证】
《文选·檄吴将校部曲》-兵不钝锋。 、 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
【组词】
钝刀
4.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