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2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23:17
征引: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引用或引证某人的话、著作或观点,以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说明问题。它强调的是在论证过程中对权威或已知事实的引用。
征引一词源于汉语,"征"字有求取、验证的含义,"引"字则有引导、引用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征引常用于指代对经典文献的引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文本和语境中。
在**文化中,征引经典文献或名人名言被视为一种文化修养和智慧的体现。在官方文件或正式演讲中,征引历史典故或先贤言论可以增加文本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征引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严谨和权威。它让我联想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对知识的尊重。在表达时,正确地征引可以增强论点的可信度,但过度依赖征引也可能显得缺乏原创性。
在我的学术写作中,我经常需要征引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是对他人工作的尊重,也是构建自己论点的基础。正确地征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的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征引”:
在时光的长河里,我征引
古人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
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航行。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书房中,周围堆满了书籍,他正专注地在一本厚重的书上做笔记,旁边是一盏柔和的台灯。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征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征引”可以对应为“cite”或“quote”。在不同的文化中,征引的行为都是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但在具体的表达方式和使用*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征引”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学术和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正确地征引不仅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也是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征引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1.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
2.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