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0:30
声名狼籍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名声像狼的粪便一样臭不可闻。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名声非常坏,臭名昭著,为人所不齿。
声名狼籍 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声名”指名声,“狼籍”原指狼的粪便,引申为臭不可闻。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左传》等,至今仍在使用,但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名声被视为极其重要,因此声名狼籍这个词汇强调了名声的负面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的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它可能引发人们对那些因不良行为而声名狼籍的人的厌恶和鄙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人因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而声名狼籍,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地位,甚至可能导致法律后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声名狼籍,如夜空中的流星, 短暂而耀眼,却注定坠入黑暗。”
视觉上,声名狼籍可能让人联想到污秽、肮脏的画面,如狼的粪便。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人们对某人恶劣行为的议论和批评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otorious" 或 "infamous",都表示名声不好,臭名昭著。
声名狼籍 这个词汇强调了名声的负面影响,反映了社会对道德行为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人行为的负面评价。
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3.
【狼】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 《诗·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
4.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