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2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26:03
“物不平则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如果物体不平整,就会发出声音。这个成语比喻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会引起人们的抗议或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社会不公或个人遭遇不平时,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不满或抗议。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种不公平待遇的抱怨。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政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社会正义和抗议行为。
同义词:不平则鸣、鸣不平、抗议、申诉 反义词:沉默、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同义词“不平则鸣”强调的是因为不公平而发声,而“抗议”和“申诉”则更具体地指行动和过程。反义词“沉默”和“忍气吞声”则表示对不公平的忍受和不发声。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发现物体不平整时会发出声音,后来这个现象被引申为社会现象的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社会不公和个人不满。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正义感和对不公平的反抗。在社会动荡或不公现象频发的时期,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激励人们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正义感和勇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公平和正义而奋斗的人们,激励我在面对不公时也要勇敢发声。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目睹了同事因为不公平的待遇而辞职,他用了“物不平则鸣”这个成语来表达他的不满和决心。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世间不平事,物不平则鸣,
心怀正义者,岂能默默听。
想象一个古老的钟摆,每当它摆动时,都会发出沉重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社会不公的抗议声,不断提醒人们关注和改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意思是经常发出声音的**会得到润滑,比喻那些经常抱怨或抗议的人会得到关注和解决。
“物不平则鸣”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它还蕴含着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有正义感,勇于为公平发声。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怨不得芳官。自古说:~。
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4.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5.
【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鸣,鸟声也。 、 《管辂别传》-鸟兽之音曰鸣。 、 《易·中孚》-鸣鹤在阴。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 、 《诗·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