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0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04:55
失盗:指财物被偷窃或盗取的行为或状态。字面意思是指失去了被盗窃的物品。
失盗一词由“失”和“盗”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盗”指的是偷窃行为,而“失”表示失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描述财物被偷窃的状态的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失盗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社会对此有明确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在某些社会中,失盗可能导致社区的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秩序。
失盗往往引起人们的愤怒和不安,因为它涉及到个人财产的安全和隐私。这种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警察、调查、损失和不安。
个人可能有过失盗的经历,如钱包或手机在公共场所被盗,这种经历可能加深对个人财产安全的关注。
在诗歌中,失盗可以被用来象征失去或背叛:
月光下的街道, 我的信任失盗, 留下的只有空洞的回声。
失盗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街道、警笛声、破碎的玻璃声,以及监控摄像头的画面。
在不同语言中,失盗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财物被偷窃——是普遍的。例如,英语中的“theft”和“stolen”,法语中的“vol”。
失盗作为一个描述财物被偷窃的词汇,在语言中具有明确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了解其语境、同义词、词源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失盗的正确使用可以增强描述**的准确性和情感表达的深度。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盗】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同本义。
【引证】
、 《荀子·脩身》-窃货曰盗。 、 《庄子·山水》-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 《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 、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人善盗乎?
【组词】
偷盗、 盗跖下惠、 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