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19:3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9:36:05
气吞虹蜺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气势可以吞没彩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气魄极大,有如虹蜺般宏伟的气势。它通常用来赞美某人的气概非凡,具有超凡的胆识和远大的志向。
在文学作品中,气吞虹蜺 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领袖的非凡气魄,如在描述历史上的伟大将领或政治家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作强调某人或某事的非凡气质。
同义词:气吞山河、气贯长虹、气宇轩昂 反义词:气短志穷、气馁心灰
气吞虹蜺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在描述英雄人物时经常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也出现在日常语言和现代媒体中。
在文化中,气吞虹蜺** 体现了对英雄主义和领导力的崇尚。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有远大志向和强大气魄的人物的尊重和赞美。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正面情感,如敬畏、钦佩和鼓舞。它激发人们对于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渴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一位领导,他的决策和行动总是充满魄力,让人感到他有着气吞虹蜺的气概,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云际会时,英雄气吞虹蜺, 志在四方,心向苍穹。
想象一位身披战甲的将军,站在高山之巅,面对着彩虹,他的身影和气势仿佛要吞没那彩虹,这样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we-inspiring”或“larger-than-lif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气魄和影响力。
气吞虹蜺 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英雄主义和领导力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语言表现力和文化理解力。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3.
【虹】
(形声。从虫,工声。甲骨文“虹”与杠梁、古玉璜之形相似。本义: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虹,螮蝀也,状似虫。 、 《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 《尔雅·释天》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 、 唐·杜牧《阿房宫赋》-不霁何虹。 、 《广东军务记》-虹亘中天。
【组词】
虹女、 虹梁、 虹霓、 虹霓吐颖
4.
【蜺】
秋蝉,寒蜩。
【引证】
《说文》-蜺,寒蜩也。
在虹的外圈。称副虹。又称雌虹、雌蜺。 同: 霓
【引证】
《三国演义》-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
【组词】
蜺裳、 蜺云、 蜺帱、 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