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2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22:33
“散木不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散乱无章的木材,不能用于建造或制作器物。基本含义是指没有用处或价值的东西,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没有才能或不中用。
在文学作品中,“散木不材”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才华或成就的人,或者指那些没有实际用途的事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无能或某物无用。在专业领域,如木材加工或建筑行业,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质量低劣的材料。
同义词“废物”和“无用之物”强调的是完全没有价值,而“散木不材”则更多地强调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用途或标准。反义词“栋梁之材”和“有用之才”则强调的是有价值和有用处。
“散木不材”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散木不材,不可以为器。”原指木材散乱无章,不能用来制作器物,后来引申为比喻人没有才能或不中用。
在**传统文化中,木材常被视为有用的资源,因此“散木不材”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有用和无用事物的区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才能和价值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无用和无能的概念。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的人或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做事总是不靠谱,我可能会用“散木不材”来形容他,以此表达对其能力的质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万物皆有命,散木不材亦有情。”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即使是最无用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情感。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堆杂乱无章的木材堆放在一起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木材被随意丢弃时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wood”或“useless”,但这些词汇没有“散木不材”这样的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背景和比喻意义。
“散木不材”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的特性,也反映了人们对才能和价值的看法。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速構,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材】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材,木梃也。 、 《周礼·太宰》-五曰材贡。 、 《国语·晋语》。注:“横木也。”-驾而乘材。 、 《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无所取材。 、 《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 《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组词】
木材;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