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1:4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1:48:17
词汇“北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北坛”这一词汇的分析:
“北坛”字面意思是指位于北方的祭坛或祭祀场所。在**古代,坛是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或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通常是露天的土台或石台。
在古代文献中,“北坛”可能指的是位于宫殿或城市北部的祭祀场所。例如,在古代都城中,北坛可能是专门用于祭祀北方神祇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绘古代的**仪式或宫廷生活。
同义词:北祭坛、北祀场 反义词:南坛(指位于南方的祭坛)
“北坛”一词源于古代的和宫廷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
在古代,方位与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北方在五行中属水,与冬季、黑色等元素相关,因此在北方的祭坛可能与祭祀水神或冬季神祇有关。
提到“北坛”,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仪式、神秘的**氛围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由于“北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北坛”来描绘一个庄严的祭祀场景:
北坛之上,风起云涌,
帝王肃立,祈天佑民。
结合古代祭祀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坛”的视觉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祭祀时的钟鼓声、诵经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场所可能被称为“北神殿”或“北祭坛”,但其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况可能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北坛”作为一个古代词汇,反映了古代的文化和方位观念。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丰富性。在学语言时,了解这些历史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坛】
(形声。从土,亶(dǎn)声。本义: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除地曰场,曰墠,于墠筑土曰坛。坛无不墠,而墠有不坛。-坛,祭坛场也。 、 《书·金縢》。马注:“坛,土堂也。”-为三坛同墠。 、 《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 《公羊传·庄公十六年》-庄公升坛。 、 《史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
【组词】
坛宇、 坛兆、 坛域、 坛户、 坛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