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7:46
“北国”一词的字面意思指的是位于北方或北部的国家或地区。基本含义通常涉及寒冷、冰雪、广阔的自然景观等特征,这些特征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常常与北方的地理位置相关联。
在文学中,“北国”常被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或严酷的生存环境,如“北国的雪”可能象征着纯洁或孤独。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简单地指代一个人的家乡或某个特定的北方地区。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气候学,“北国”可能特指具有特定气候特征的地区。
同义词在描述地理位置时相似,但“北国”带有更强烈的文化和情感色彩。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指向温暖和热带的环境。
“北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北”指方向,“国”指国家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逐渐积累了更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在**文化中,“北国”常与坚韧、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这些特质被认为是北方严酷环境下人们所必须具备的。
“北国”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寒冷、孤独但又充满力量和希望。联想可能包括广阔的雪原、寒冷的冬夜和温暖的炉火。
在我的生活中,“北国”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北方度过的冬天,那些关于雪仗和冰雕的记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北国”:
北国的风,吹过无垠的雪原, 带走了昨日的梦,留下了今天的歌。
视觉上,“北国”可能让人联想到雪景、冰川和寒冷的森林。听觉上,可能是风声、雪落的声音或是远处狼的嚎叫。
在英语中,“北国”可能对应“northern country”或“arctic region”,但在文学中,这些词汇可能没有“北国”在中文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
“北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文化意义的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与北方相关的情感和景象。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