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0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08:31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夏天的小虫无法理解冬天的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见识受限于其生活环境或经验,无法理解超出其认知范围的事物。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原意是说夏天的虫子因为生命短暂,无法经历冬天,所以无法理解冰。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人的认知局限。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于拓宽视野的重要性。它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学和自我提升的重视。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因为它揭示了人的认知局限性。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缺乏信息或经验而无法理解更广阔世界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局限,就像夏虫不可以语冰。这让我意识到不断学*和开放思维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夏虫语冰,梦里寻觅,人间繁华,不过一瞬。”
想象一只夏天的虫子在炎热的阳光下挣扎,而远处是冰封的湖面。这种对比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表达了类似的认知局限性的概念。
“夏虫不可以语冰”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认知局限性,提醒我们要不断学和开阔视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郎如此眼光浅,真是~。
1.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2.
【虫】
“虺”的本字。毒蛇名。
【引证】
《山海经·南山经》-猨翼之山多蝮虫。
【组词】
蝮虫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可】
5.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6.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
7.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