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2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20:29
感遇诗:感遇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主要表达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体验。这类诗歌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周围环境的敏感观察。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感遇诗常见于诗人的作品集,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诗集。 口语语境: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感遇诗”这个词,但会讨论某首诗的感悟或体验。 专业领域:在文学研究中,学者会专门分析感遇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同义词:感悟诗、体验诗、哲理诗 反义词:叙事诗、抒情诗(感遇诗更侧重于哲理和感悟,而叙事诗和抒情诗则分别侧重于故事叙述和情感表达)
词源:感遇诗一词源自古典诗歌,特别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诗集。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感遇诗的内涵和形式都有所发展,但其核心的感悟和哲理性始终未变。
文化背景:感遇诗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文人墨客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社会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感遇诗的内容和风格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情感反应:感遇诗往往给人以深沉、内省的情感体验,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联想:读到感遇诗时,可能会联想到静谧的山林、深邃的星空,或是诗人独自沉思的画面。
经历或故事:在阅读张九龄的《感遇》诗集时,我被其中一首诗深深打动,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诗歌创作: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寻找着感遇的诗篇,
每一行字,都是心灵的低语,
在寂静的夜里,星光与我对话,
感悟生命的奥秘,书写永恒的诗篇。
视觉联想:一幅画面中,诗人独自坐在山巅,望着远方的云海,手中拿着笔和纸,正在沉思创作感遇诗。 听觉联想:一段悠扬的古琴音乐,伴随着诗人低沉的吟诵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在西方文学中,类似感遇诗的体裁可能是哲理诗或沉思诗,如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沉思诗。
总结:感遇诗是一种富有哲理和感悟的诗歌体裁,它不仅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对感遇诗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反思:感遇诗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素养,也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遇】
(形声。从辵(chuò),禺(yù)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遇,逢也。 、 《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遇主于巷。 、 《书·序》-乃遇汝鸠汝方。 、 《礼记·曲礼》-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 、 《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公羊传》-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
【组词】
遇庭、 遇人不淑、 遇缺补正
3.
【诗】
(形声。从言,寺声。本义:诗歌)。
同本义。
【引证】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说文》-诗,志也。 、 《国语·鲁语》-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 《周礼·大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组词】
诗筒、 诗瓢、 诗友、 诗虎、 诗流、 诗案、 诗眼、 诗债、 诗传、 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