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4:19
词汇“丞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描述古代官制和历史*时。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丞史”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官府中的副官或助理官员。在古代**,丞史通常是指协助主官处理文书、记录事务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助理。
“丞史”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制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制的变化导致“丞史”这一职位的职能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这一词汇已基本不再使用,但在历史研究和文献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古代**,丞史是官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政府的运作和效率。这一职位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分工和协作。
对于现代人来说,“丞史”一词可能带有一种古朴、正式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府的严谨和秩序。
在现代生活中,“丞史”一词的应用场景非常有限,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
在诗歌中,可以将“丞史”用作比喻,形容某人工作细致、负责,如:“他如丞史般勤勉,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由于“丞史”一词与古代官府相关,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的服饰、官府的建筑风格,以及古代文书的书写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丞史”的职位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职能,如欧洲中世纪的书记官(Clerk)。
“丞史”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在历史研究和古代官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官僚体系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常出现,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1.
【丞】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两只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zhěng)本义:拯救)。
接受、秉承。 同: 承
【引证】
《孝经·谏诤章》注-前疑后丞。 、 《史记·酷吏列传》-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
2.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