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8:05
“北京人”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指的是居住在**首都北京的人。这个词汇可以指代任何在北京出生、居住或工作的人,无论其国籍、种族或文化背景。
在不同的语境下,“北京人”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北京人”这个词汇的词源直接来源于“北京”这个地名和“人”这个通用词汇。在历史上,“北京”曾多次更名,如元朝的“大都”,明朝的“北平”,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定名为“北京”。
在北京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北京人”常常与北京特有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北京话、北京小吃、四合院等。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可能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代发展紧密相关。
提到“北京人”,可能会联想到北京的历史厚重感、现代都市的繁华,以及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直爽。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源于对北京这座城市的个人经历或文化印象。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曾经在北京生活或旅行,可能会遇到许多热情的北京人,他们的友好和乐于助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北京人”融入描绘北京四季变化的诗句中:
春风拂过紫禁城, 北京人笑迎新晨。 秋叶飘落四合院, 古都情怀永流传。
提到“北京人”,可能会联想到北京的传统建筑、胡同、京剧脸谱等视觉元素,以及北京话的独特音调和京剧的唱腔等听觉元素。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北京人”可能被翻译为“Beijinger”(英语)或“Pekinoise”(法语),这些词汇都指代居住在北京的人。
通过对“北京人”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北京人”这个词汇,可以帮助传达对北京及其居民的尊重和理解。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