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0:04
词汇“出圣入神”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和哲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出圣入神”字面意思是从圣人的境界进入神的境界。基本含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或技艺水平达到了极高的、近乎神圣的地步。
“出圣入神”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庄子》等哲学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以形容人的精神或技艺的极致。
在文化中,圣人和神是道德和精神上的最高象征。因此,“出圣入神”体现了人对于道德修养和技艺追求的极致理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崇高、庄严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对卓越和完美的追求。它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赞美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他的字迹流畅而有力,确实给人一种出圣入神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笔走龙蛇间,出圣入神境,墨香飘四溢,艺术传千古。”
想象一位书法家在静谧的房间里挥毫泼墨,笔触间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这种场景可以与“出圣入神”的意境相呼应。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vine”或“transcendent”,用来形容某物或某人达到了超越凡俗的境界。
“出圣入神”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技艺或道德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人类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中问六语最吃紧,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诀,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
至于窦氏《璇玑》,以八寸之锦,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成文章,夺真宰之秘,泄造化之工,可谓~,亘古一人而已。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圣】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圣,通也。 、 《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 、 《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睿作圣。 、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组词】
圣功、 圣子、 圣意、 圣明
3.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4.
【神】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引证】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 《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以祀天神。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组词】
神司、 神会、 神祗、 神浒、 神馆、 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