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0:42
“夺人所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抢夺别人所喜欢或珍视的东西。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自私或不道德的行为,即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强行占有他人的心爱之物。
在文学作品中,“夺人所好”常被用来描绘反面角色的行为,强调其贪婪和无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自私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财产权和道德责任的问题。
同义词“强取豪夺”强调的是暴力或强制手段,而“夺人所好”更侧重于对他人情感的忽视。反义词则体现了与“夺人所好”相反的正面品质,如慷慨和谦让。
“夺人所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财产和情感尊重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商业、法律和个人行为等。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的财产和情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因此,“夺人所好”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贪婪、自私和不公平。它提醒人们在行为上要考虑他人的感受,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有人因为“夺人所好”而引起纠纷或冲突。例如,在团队项目中,如果有人试图独占功劳,就可能引起团队成员的不满和矛盾。
在诗歌中,可以将“夺人所好”融入对贪婪行为的批判:
贪婪之手伸向星辰, 夺人所好,心无怜悯。 星光黯淡,人心寒, 正义之声,何时回响?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强行从另一个人手中夺走一件珍贵的物品,周围的人露出惊讶和不满的表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音乐或激烈的争吵声,强调场景的紧张和冲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something that is not yours”或“steal someone's thund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不道德行为。
“夺人所好”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恁须不夺人所好。
你这样做不就是~吗?
1.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所】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hǔ)本义:伐木声)。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引证】
《诗·商颂·殷武》-有截其所。 、 《荀子·王霸》-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 、 《吕氏春秋·达郁》-必于无人之所。 、 《吕氏春秋·谨听》-僻远悠闲之所。 、 《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 《聊斋志异·促织》-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清·袁枚《祭妹文》-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组词】
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4.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