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5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59:31
词汇“寓马”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寓马”的字面意思是指寄养或寄放在他人处的马匹。在古代,由于战争、旅行等原因,人们可能会将自己的马匹寄放在他人处,这种情况下,这些马匹就被称为“寓马”。
由于“寓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在描述军事、交通或社会生活的章节中找到相关记载。
“寓”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寄放、寄托的意思,“马”则是指马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社会,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因此“寓马”这一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交通和军事状况。
对于现代人来说,“寓马”可能会引起一种古朴、遥远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战争、旅行和田园生活。
由于“寓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寓马”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信任、依赖或离别的情感。
结合古代马匹的图片,可以想象到马匹在乡间悠闲吃草的场景,或者在古代战场上马蹄声的回响。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寓马”的词汇,但类似的寄养动物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
“寓马”作为一个古代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寓马”,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是重要的。
1.
【寓】
(形声。从宀,禺(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寓,寄也。 、 《国琼·周语》-国无寄寓。 、 《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 、 《孟子》-无寓人于我室。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径造袁所寓。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 、 宋·文天祥《后序》-围所寓舍。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同寓数十人。
【组词】
寄寓、 寓士、 寓泊、 寓食、 寓客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