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4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46:02
作用 这个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某事物或行为对其他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功能。它可以指物理上的、化学上的、生物上的,也可以指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作用”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基本含义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主要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效果。
在中华文化中,“作用”常与“功效”、“效果”等词联系在一起,强调事物的实际效能和影响。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
“作用”这个词给我带来的联想是实际的、有效的,它让我想到那些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事物或行为,给人以积极、实用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作用”来描述药物的效果,或者评估某个决策的实际影响。例如,在选择学*方法时,我会考虑哪种方法对提高成绩作用更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作用”:
春风拂过,万物复苏, 它的作用,无声却伟大。 每一叶绿,每一朵花, 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想象一片荒芜的土地在春雨的滋润下逐渐变得生机勃勃,这种变化就是“作用”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雨滴落在土壤上,逐渐渗透,带来生命的声音。
在英语中,“作用”可以对应为“effect”或“function”,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相似的概念。
“作用”是一个非常基础且多功能的词汇,它在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效果时非常有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作用”对于清晰传达思想和信息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词汇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用,可施行也。 、 《苍颉篇》-用,以也。 、 《易·益》-利用为大作。 、 《虞书》-五行五用哉。 、 《书·微子》-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 、 《周礼·宰夫》-乘其财用出入。 、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 、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 明·魏禧《大铁椎传》-皆不足用。 、 蔡元培《图画》-用水彩。 、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
【组词】
用不着、 备用、 实用、 拆用、 用功、 用长、 用板、 用计、 用天因地、 用钱、 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