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2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26:18
词汇“没面目”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没面目”进行深入分析:
“没面目”字面意思是“没有脸面”,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尊严、没有羞耻心,或者形容事物没有明确的特征或形态。
“没面目”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演变,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人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因此,“没面目”这个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择手段、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那些不守信用、不讲道德的人,可能会用“没面目”来形容他们。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风日下人心变,没面目者遍地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面无表情、毫无特征的人,或者一段描述无耻行为的视频。
在英语中,可能对应的是“shameless”或“without face”,但这些词汇在文化内涵和使用上与“没面目”有所不同。
“没面目”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念。
1.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