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5:46
传教: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团体或个人传播其信仰、教义和实践的活动。传教士是专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员,他们可能会前往不同的地方,包括国内外的非信徒社区,以促进其的接受和实践。
传教一词源自拉丁语“mission”,意为“派遣”。在中世纪,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代**团体派遣成员到外地传播信仰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的概念扩展到包括教育、医疗和慈善工作。
在许多文化中,传教被视为一种积极的贡献,有助于促进**自由和精神福祉。然而,在其他情况下,传教活动可能被视为文化侵略,特别是在殖民时期,传教士的活动常常与政治和经济利益相结合。
传教这个词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包括对**自由的尊重和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冲突和现代的和谐共处。
个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传教士,或者在旅行中观察到传教活动。这些经历可能加深了对**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理解。
在诗歌中,传教可以被描绘为一种精神的旅程,或者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角色转变和自我发现的催化剂。
传教可能让人联想到仪式的图像,或者是传教士在异国他乡的场景。音乐方面,可能会想到歌曲或赞美诗。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传教的概念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missionary”一词通常指教传教士,而在其他中,可能有类似的术语来描述类似的传播信仰的活动。
传教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它不仅涉及*传播,还涉及文化交流、历史变迁和个人信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传教的多重含义和背景对于深入探讨**、文化和历史话题至关重要。
1.
【传】
驿站所备的车。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 、 《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
驿站;驿舍。
【引证】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 、 《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组词】
传车、 传吏、 传马、 传乘、 传宰
2.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