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1:27
词汇“廪赐”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廪”和“赐”。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廪赐”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廪”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官方的粮仓,也指官方发放的粮食。“赐”字则意味着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或给予。因此,“廪赐”字面意思是指官方发放的粮食赏赐,通常是指朝廷对官员或士兵的粮食供应。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廪赐”常用于描述朝廷对官员、士兵或特定群体的粮食供应。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历史学、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仍有所提及。
“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粮仓。“赐”字则源于古代的赏赐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廪赐”一词逐渐固定为指官方的粮食赏赐。
在**古代社会,粮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廪赐制度体现了朝廷对官员和士兵的关怀和控制。这种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军队士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廪赐”一词带有一种官方的、正式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僚体系和军事组织。它传达了一种秩序和规范的感觉。
在现代生活中,“廪赐”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文学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廪赐”来描绘士兵们的生活:
战鼓隆隆响,士兵列阵前。
廪赐如期至,粮草满仓间。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粮仓前,士兵们排队领取廪赐,粮车隆隆作响,士兵们的交谈声和粮袋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制度可能被称为“rations”或“supplies”,但“廪赐”一词具有更强的历史和文化特定性。
“廪赐”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学*和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时,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对“廪赐”的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官方对民众的关怀方式。
1.
【廪】
(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同本义。
【引证】
《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 、 《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 、 《荀子·荣辱》。注:“圆曰囷,方曰廪。”-余刀布,有囷廪。 、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 、 《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 、 《荀子·富国》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 《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 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组词】
廪囷、 廪粟、 廪庚
2.
【赐】
(形声。从贝,易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赏赐)。
给予;上给予下。
【引证】
《说文》-赐,予也。 、 《正字通》-上予下曰赐。 、 《礼记·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 《乐府诗集·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 《左传》-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组词】
赐光、 赐环、 赐第、 赐田、 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