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7:5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7:51:09
词汇“煨炙”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煨”和“炙”。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煨炙”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煨”字面意思是用文火慢慢煮或炖,通常用于烹饪中,表示一种温和、缓慢的加热方式。而“炙”则是指用火烤,通常是指直接在火上烤制食物。结合起来,“煨炙”可以理解为一种烹饪方法,即先用文火慢慢煮,再用火烤,以达到食物内外熟透、味道醇厚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煨炙”可能用来形容食物的烹饪过程,也可能用来比喻某种缓慢而深入的过程,如情感的培养或知识的积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烹饪领域,它可能是一个常见的术语。
“煨”和“炙”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烹饪技术相对简单,因此这些词汇更多地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加工方式的描述。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这些词汇的使用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传统文化中,烹饪被视为一种艺术,而“煨炙”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对食物加工过程的细致描述。这种烹饪方式也反映了人对食物口感和味道的追求,强调食物的内外兼修。
提到“煨炙”,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厨房里飘出的食物香气,以及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的场景。这种词汇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家传统的中餐馆里品尝过一道名为“煨炙羊肉”的菜肴,那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醇厚的味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煨炙”:
在时光的炉火上,
我们的故事慢慢煨炙,
岁月如文火,情感如炭,
烤出了生活的香甜。
想象一下,厨房里,文火上的锅子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炭火上的食物发出滋滋的声响,这些声音和食物的香气共同构成了“煨炙”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烹饪中,类似的烹饪方法可能是“braising”(炖煮)和“grilling”(烤)的结合,但“煨炙”这个词汇在西方语言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通过对“煨炙”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烹饪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烹饪方法,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文化内涵。
1.
【煨】
(形声。从火,畏声。本义:火盆中的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煨,盆中火也。 、 《通俗文》-热灰谓之煻煨。 、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班大小徒弟,尽为煨尽之末。
【组词】
煨尘、 煨烬
2.
【炙】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炮当作灼。-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 、 《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毋嘬炙。 、 《礼记·礼运》-以烹以炙。 、 《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乐府诗集·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
【组词】
炙煿、 炙肉、 炙羊、 炙鼠、 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