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2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28:08
词汇“使民”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统治者或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指导或影响。字面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或政策来引导或影响民众的行为和思想。
“使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民”常与“仁政”、“德治”等概念相联系,强调通过道德和政策的双重手段来达到社会和谐与民众福祉。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权威和责任感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领导者的角色和他们对民众的关怀。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政治、历史或社会问题时,可能会间接涉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化雨润心田,使民心向善,共筑和谐家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君王在宫殿中颁布政策,民众在田野中劳作的场景。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庄重、宏伟的古典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govern the people”或“manage the populace”,但这些表达不如“使民”在中文中那样富含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使民”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不常用,但在专业和学术讨论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历史。
1.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