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0:21
“信据”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可靠的证据或证明。它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可以用来支持或证实某个陈述、观点或者事实的材料或信息。
在不同的语境中,“信据”的使用有所不同:
“信据”一词源自汉语,由“信”和“据”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信”意味着真实、可靠,而“据”则指依据或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可靠的证据。
在**传统文化中,“信据”强调的是诚信和真实性,这在法律和商业交易中尤为重要。它体现了对事实和真相的尊重。
“信据”这个词给人一种严谨和正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认真对待和验证的事物。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一种对真相的追求和对诚信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学术写作中多次使用“信据”这个词,强调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证据的充分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信据”:
在真理的法庭上, 信据是唯一的证人, 它不言而喻,却能诉说千言万语。
视觉上,“信据”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文件、档案或图书馆中的书籍。听觉上,它可能与法庭上的证词或学术讲座中的引用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信据”可以对应为“evidence”或“proof”,它们在法律和学术领域中同样重要。
“信据”是一个在强调真实性和可靠性时非常重要的词汇。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法律辩论还是日常交流中,它都是确保信息准确性和可信度的关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信据”对于提升我的论述的严谨性和说服力至关重要。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