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4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8:55
词汇“宁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宁止”字面意思是指宁愿停止或宁愿不再继续。它表达了一种选择或态度,即在面对两种或多种选择时,宁愿选择停止或放弃某事。
由于“宁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或哲学思考,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在道德困境中选择停止某种行为。
“宁止”由“宁”和“止”两个字组成。“宁”字有宁愿、宁可的意思,“止”字有停止、终止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宁”字常用来表达一种选择或偏好,而“止”字则表示停止或结束。
在**传统文化中,“宁止”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有关,强调在行为上保持适度,不走极端。
“宁止”给人一种稳重、深思熟虑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明智选择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宁止”可能用于表达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选择保持原则或现状的决心。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宁止”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或哲理,例如:
在喧嚣的尘世中,
我宁止于静谧的一隅,
不为浮华所动,
只为内心的宁静。
由于“宁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强烈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可以想象在一个宁静的场景中,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思考着是否要继续某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宁止”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would rather stop”。
“宁止”是一个表达选择和态度的词汇,尽管不常用,但它能够传达一种深思熟虑和坚守原则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