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2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21:55
词汇“响不辞声”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声音响亮,不会被忽略或拒绝”。这个词汇可能是由“响”和“不辞”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其中“响”指的是声音响亮,“不辞”通常表示不拒绝或不回避。
“响不辞声”字面意思是指声音响亮,不会被忽视或拒绝。它可能用来形容某种声音或信息非常明显,不容忽视。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个重要的宣告或警告,其声音响亮,不容忽视。在口语中,可能不太会使用这个词汇,因为它不是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词汇。
由于“响不辞声”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现代人创造的词汇,用于特定语境中。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某种声音或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需要引起公众注意的情况下。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不容忽视的感觉,联想到重要的**或宣告。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演讲、会议或公共宣告中,可能会用到类似的表达来强调信息的重要性。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响不辞声”来形容某个重要的转折点或宣告,增强文本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想象一个宏大的场景,如政治演讲、重要公告或紧急广播,其中声音响亮,不容忽视。
由于这个词汇不是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响不辞声”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可以用来形容某种声音或信息非常明显,不容忽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
1.
【响】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響,声也。 、 《剧秦美新》-炎光飞响。 、 《史晨奏铭》-黄玉响应。 、 《易·系辞》-其受命也如响。 、 《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汉·贾谊《过秦论上》-云集响应。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组词】
响臻、 响彻;响效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