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12:0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12:05:43
挨肩叠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肩膀挨着肩膀,背部叠着背部。基本含义是指人多拥挤,形容人群密集或物体堆积。
在文学作品中,挨肩叠背 常用来描绘热闹的市集、节日庆典或拥挤的场所,增强场景的生动性和氛围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直接地用来描述拥挤的情况,如公交车、地铁或演唱会等。在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或交通管理,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人流密集的区域。
同义词中,人山人海 强调人数众多,摩肩接踵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接触,挤挤插插 则更口语化,强调拥挤无序。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挨肩叠背相反的情景,即人少或空旷。
挨肩叠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人群密集场景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因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挨肩叠背 常与节日庆典、集市等热闹场景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喜欢热闹、聚集的社交*惯。在社会背景方面,这个词汇也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密集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挨肩叠背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热闹、拥挤和活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节日的喜庆、市集的喧嚣或是人群中的温暖。这种联想可能影响人们对于热闹场景的期待和享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体验过挨肩叠背的情景,那种热闹和拥挤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挨肩叠背的人群中, 笑声与欢呼交织成歌, 每一步都踏着节日的节奏, 心灵在拥挤中找到了归宿。
挨肩叠背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拥挤的人群、热闹的市集声、人们的交谈声和笑声。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五彩缤纷的摊位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acked like sardines",形象地比喻人群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不同文化中对于拥挤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类对于密集人群场景的共同体验。
挨肩叠背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群密集场景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也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当日看的是挨肩叠背。
人们~、鱼贯而入地进入火车站大厅。
1.
【挨】
遭受;忍受。
【引证】
关汉卿《元曲选·窦娥冤》。-这无情棍棒,教我挨不的。
【组词】
挨打;挨批
拖延;磨蹭。
【引证】
《水浒传》-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2.
【肩】
(象形。从户,从肉。本义:肩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 、 《尔雅》-北方有比肩之民焉。迭食而迭望。 、 《仪礼·少牢礼》-肩臂臑。 、 《庄子·养生主》-肩之所倚。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并肩手相接。
【组词】
肩巴、 肩甲、 肩磨、 肩排
3.
【叠】
(会意。金文字形,象物体叠放在“俎”上。本义:重叠)。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曡,重也,积也。 、 《书·太元乐》。注:“积也。”-阳始出奥舒、曡。 、 《文选·左思·吴都赋》-虽累叶百叠,而富强相继。
【组词】
叠石为山;叠暴、 叠字、 叠雪
4.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