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00: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5:00:00
“棋逢敌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下棋时遇到了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对手。基本含义是指在竞争或对抗中遇到了实力相当的对手,比喻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棋逢敌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棋类游戏,如围棋、象棋等。在这些游戏中,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是常有的事,因此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各种竞争中的势均力敌情况。
在文化中,棋类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智慧和策略的象征。因此,“棋逢敌手”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广泛流传,被用来形容各种竞争和对抗中的平等对抗。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张和兴奋的感觉,因为它暗示着一场激烈的较量。它让人联想到高手对决的场景,充满了悬念和期待。
在学生时代,我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遇到了一个实力非常强的对手。我们俩的分数一直紧咬不放,最终我以微弱优势获胜。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棋逢敌手”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棋逢敌手,黑白交错,
智慧的火花在棋盘上跳跃。
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每一次对决都是心灵的碰撞。
想象一下两位棋手在对弈,棋盘上的棋子交错,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棋子落下的声音。这种场景给人一种紧张而专注的感觉,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meet one's match”,意思是遇到了与自己相当的对手。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很常见,用来形容各种竞争中的势均力敌情况。
“棋逢敌手”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各种语境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形容了竞争中的平等对抗,也激发了人们对挑战和胜利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
1.
【棋】
(形声。从木,其声。本义:古时通称博奕的子为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棊,博棊也。 、 《方言》-五簙或谓之棊。 、 《淮南子·泰族》。注:“谓六博也。”-故行棊者。 、 《山海经·中山经》。注;“博棋也。”-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 、 《博物志》-尧造围棊,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棊教之。 、 《史记·货殖列传》-山出棋置。
【组词】
棋枰、 棋子、 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跳棋
2.
【逢】
(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夆(fēng)声。本义:遭逢,遇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逢,遇也。 、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 《楚辞·天问》-而亲以逢殆。
3.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4.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