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5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50:23
狂悖(kuáng bèi)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狂”和“悖”。其中,“狂”通常指精神状态异常,行为放纵不羁,或者极端、过度的意思;“悖”则指违背常理,不合逻辑。结合起来,“狂悖”形容人的行为或思想极端、不合常理,有时也指言语或行为放肆无忌。
“狂”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是指狗发疯,后引申为人精神失常;“悖”字则源自《说文解字》,意为违背。两个字结合使用,形成了“狂悖”这一词汇,用以形容极端且不合理的行为或思想。
在**传统文化中,“狂悖”往往带有负面评价,因为它违背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保留了其负面含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追求个性的人。
“狂悖”一词往往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如不安、担忧或厌恶。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序和不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行为或言论极其出格,可能会用“狂悖”来形容,以表达对其行为的不满或不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狂悖的风,吹散了理智的云,留下一片混乱的天空。”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混乱的画面,如狂风中的落叶;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刺耳的噪音或混乱的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sane”或“absurd”,它们也有极端和不合理的含义,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狂悖”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描述那些极端且不合理的行为或思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精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1.
【狂】
(形声。本义:狗发疯)。
同本义。也指狗发疯。
【引证】
《说文》-狂,狾犬也。 、 三国魏·阮籍《鸠赋》-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躯。
【组词】
狂犬
2.
【戆】
愚蠢(侧重于迂直、不知变通)。
【引证】
《说文》-戆,愚也。从心,赣声。 、 《荀子·大略》-悍戆好斗。 、 《荀子·儒效》-狂惑戆陋之人。 、 《史记·高祖本纪》》-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 、 《史记·汲郑列传》-甚矣,汲黯之戆也。
【组词】
戆冥、 戆士、 戆大、 戆陋、 戆昧、 戆钝
憨厚而刚直。
【引证】
杜牧《商山富水驿》-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 元·佚名《千里独行》-信着俺小叔莽戆多英勇。
【组词】
戆士、 戆介、 戆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