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0:40
词汇“时见一斑”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不窥一斑,安知全豹”,意指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或表面现象,而未能了解其整体或本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时见一斑”字面意思是偶尔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偶然的观察或体验,只能得到事物的一个片段或表面现象,而不能全面或深入地理解事物。
“时见一斑”源自《后汉书·班超传》,原句“不窥一斑,安知全豹”意在强调通过部分了解整体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表示对事物了解的片面性。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全面和深入了解事物的重要性,反映了人重视整体思维和深入分析的传统。
这个成语可能引起人们对片面观点或有限信息的警惕,激发人们追求更全面和深入理解的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某人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判断时,可以用“时见一斑”来提醒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视角。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时见一斑非全貌,深入其中方知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透过一个小孔观察外面的世界,这个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时见一斑”的概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 drop in the ocean”或“a tip of the iceberg”,都表示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
“时见一斑”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理解和判断事物时,需要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追求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深度和说服力。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
3.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4.
【斑】
(形声。本作“班”,从文,辡(biàn)声。本义:杂色的花纹或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今作斑也。”-辬,驳文也。 、 《晋书·王献之传》-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宋之问《晚泊湘江》-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组词】
汗斑;斑马;斑污、 雀斑;豹子的斑;油斑